文化中国行丨铁马冰河入梦来——《左宗棠收复新疆》重现共御山河
天山网-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
“‘我之疆索,尺寸不可让人’,这是中华儿女朴素而朴实坚定的信念。我们摄制这部纪录片的目的,就是尽最大能力把晚清时期收复新疆的艰难历程及其历史人物,鲜活地呈现于今人眼前。”《左宗棠收复新疆》总导演兼总制片人章红伟如是说。
纪录片《左宗棠收复新疆》内景拍摄现场 资料图
8月4日,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《左宗棠收复新疆》在湖南卫视、芒果TV、湖南金鹰纪实卫视同步首播,此后三周,每周一至周四播出。这部6集纪录片回溯了1875年左宗棠收复被外敌强占的新疆,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壮举,并多视角客观呈现了刘锦棠、林则徐、张曜、沈葆桢、胡雪岩等重要人物在收复新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。
一段增进历史认知的行程
纪录片精心刻画了左宗棠传奇人生的诸多细节:湘江畔与林则徐的夜谈,“海防与塞防”之争中的坚守立场,西征军费困局下与沈葆桢、胡雪岩竭力规划,在西北边陲鼓励养蚕缫丝发展经济……这些片段极大地丰富了观众对这段历史以及相关人物的认知。
纪录片《左宗棠收复新疆》外景拍摄现场 资料图
“片尾字幕展示了我们全面、权威的专家顾问团队,他们确保了纪录片的完整性、真实性与故事性。团队成员深耕清史、清代对外关系、清代边疆治理等方面的研究。”章红伟介绍。在前期采风时,他和团队还收获了很多来自左宗棠后人传递的重要信息。
拍摄前,摄制团队重点探访了新疆博物馆、喀什的明约路碑所在地、乌鲁木齐“一炮成功”广场、甘肃酒泉左宗棠陈列馆、湖南图书馆等文化遗址和场馆。
文本撰写组成员深入研读地方志、古籍、信件、日记、报刊、公文,并依托历史学、民族学等领域专家学者,深入了解到晚清时期各地准确的生活风貌,力求“落笔成文,字斟句酌”。
“片中涉及大量晚清时期各民族服饰、建筑、室内陈设、军队的旗帜、武器装备等细节,专家学者对此做了反复的研判、修正,保证最终的准确。”摄制团队负责史料统筹的谭宇特别提到新疆学者给予的大力支持。
对团队而言,这不仅是深化历史认知的过程,更是用史实廓清误读的过程。
纪录片着重指出,当时西征大军并不是靠“大刀长矛、铠甲头盔”作战的,左宗棠一直重视西方军事技术,经过多方筹措,为军队配置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武器:威力巨大的德国克虏伯后膛开花大炮、射速精准的德国毛瑟步枪、先进的加特林重机枪。同时,他还在兰州制造局组织仿制新武器、改造传统武器,显著提升战斗力。
“精良的武器装备,是成功收复新疆的关键保障之一。”章红伟强调这是纪录片的重点呈现部分。
辗转近万公里路程
“从湖南长沙、湘阴,福建福州、平潭,甘肃兰州、酒泉、敦煌,到新疆乌鲁木齐、哈密、喀什、吐鲁番,再至北京、上海、南京,拍摄行程近万公里。”章红伟坦言,高频转场是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。
纪录片《左宗棠收复新疆》画面片段截图 资料图
《左宗棠收复新疆》采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规格品质最高的还原方式——实景拍摄、真人演绎。播出后获业内评价:“电视剧的拍摄标准,电影的视效质感。”这令项目监制肖扬想起在哈密拍摄西征大军于暴风雪中行军的经历:“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线。时节、地点、环境、人物,必须与历史严丝合缝。”
第三集《铁马冰河》的片名在拍摄中化为现实。2024年冬,团队在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城外突遇暴风雪,气温骤降到零下30℃左右。一条浅河表面结冰,冰下暗流涌动。
“此景与文本描述惊人一致。严寒中,团队兴奋地多角度捕捉画面。”章红伟回忆。外拍统筹彭宇带领的团队多为南方人,有人还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天气,低温和大风几乎将人冻透。
返回车上取暖时,有人低语:“当年清军官兵也会遇到这种天吧,咋扛过去的……”
片中很多战争场面是在没有手机信号的荒漠地带拍摄的,通讯极为不便。“40匹战马一夜丢失,分头寻找却联络不上,全凭运气,最后在几十公里外找回马群。”制片人罗茜笑谈这些拍摄以外“插曲”带来的教训:要控制好头马、围栏要扎够高度,最好搭个顶棚,天冷务必让马吃饱。
留存一份各民族共同记忆
在疏附县曾立着一块“明约路碑”,现藏于新疆博物馆,碑文有近两百字,主体内容记录着1877年清军收复喀什噶尔(今喀什市),在明约路大败阿古柏势力及收复南疆各城的历史。哈密市左公文化苑也收藏着一块“左宗棠碑”,虽然仅剩下半部,也可以看出它记录着左宗棠命广东陆路提督张曜在哈密屯田积粮,优化运输通道的经过。
纪录片《左宗棠收复新疆》画面片段截图 资料图
这些文物共同诉说着:收复新疆是军民合力、万众一心的成果。
“这些历史片段至今令人心潮澎湃。各族民众的坚持和支持,是清军收复新疆的底气。”章红伟对史册中鲜活的人和事记忆犹新——自1865年初阿古柏入侵,新疆各族民众深受荼害却从未屈服,喀什、和田、拜城、库车、迪化(乌鲁木齐)、玛纳斯等地的民团组织,一直在与阿古柏侵略势力斗争,并在刘锦棠率军入疆时,积极配合西征大军的收复行动。在《左宗棠全集·奏稿六》中记载,清军到达阿克苏时,“城内十数万人皆守城以待官军”。
史料表明,收复新疆的清军主力包含湘军、豫军、蜀军以及八旗军等。他们与新疆各族民众一起捍卫边疆,守护国土,展现出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“这正是我们想传递的:清末边疆危机深重之际,各民族自觉护卫共同家园,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加强。”章红伟认为,正是这种凝聚力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品格——无论顺逆,始终坚守国土不可分、国家不可乱、民族不可散、文明不可断的大一统集体共识。
纪录片中运用大量展现新疆自然资源、人文胜景的航拍画面,高山的雄浑壮观、草原的一碧万顷、河湖的星罗棋布、绿洲的沃野丰茂……
“踏上新疆大地,我们深刻理解了左宗棠当年为何力排众议,抬棺西征。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,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永续前行,是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。”章红伟和团队希望通过此片,用心留存一份中华民族休戚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的集体记忆。